苏美尔文明是苏美尔地区的一种文明形式,主要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下游。苏美尔文明是最早被发现使用文字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美尔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认为,当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时,当地已经有土著了。虽然严格来说,说苏美尔语的种族可以称之为苏美尔人,但苏美尔文明的来源仍然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在前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之前,当地土著人在文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学者称之为原始幼发拉底人或欧贝德人。
一、欧贝德文明的形成与传播
英国考古学家琼·奥茨在《剑桥古代史》中说:把苏美尔的祖先定在欧贝德文化的后期是毫无疑问的,但似乎已经太晚了。所以研究欧贝德文明对苏美尔文明的探源具有重要意义。
1.从陶器上看欧贝德文明的传播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证据是文物,通过文物还原古代某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文化最适合现实。其中,陶器以其长期的保存能力,一直是探索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两河流域北部加拉地区的遗址为欧贝德文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当地最原始的哈拉夫文化与南方的欧贝德文化有一定的不同。哈拉夫陶器以淡黄色、红色和红棕色为主,欧贝德陶器以绿色和粉色为主。
两者在型号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哈拉夫彩陶的型号和装饰非常多样,有大敞口的平底碗和浅盘,内外装饰是红棕图案的组合。欧贝德陶器造型简单,以碗和罐为主,外壁只有一些蕾丝。
从陶器的造型特点来看,哈拉夫陶器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从制作工艺来看,欧贝德陶器显然更难。因为哈拉夫彩陶中红褐陶的烧结温度在800度以上,淡黄色陶器的烧结温度在1000度到1100度之间。欧贝德陶器的烧结温度在1100度以上,用这种工艺烧结的陶器更硬。
哈拉夫文化后期,两河流域的人类开始借鉴欧贝德文化中的陶瓷烧制技术。随着时间的发展,两种文化并存,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造型不断融合发展。当地哈拉夫文化的彩陶造型以其更加美观多样的特点得到了保留,所以后来的彩陶大多是红棕色的。两种技术和艺术形式融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设备和图案。
可见,欧贝德文明以其更先进的技术在两河流域迅速扩张,原有的本土哈拉夫文化也逐渐与欧贝德文明融为一体。
2.从建筑角度看欧贝德文明
欧贝德文化被学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主要定居在两河流域的南部。从第二阶段开始,欧贝德文化开始向北扩张,北部的哈拉夫文化受到欧贝德文化的影响,逐渐与之融合。欧贝德第三期和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主要区别在于把祭祀室变成。
最古老的文明是从宗教开始的,中国早期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从祭祀时使用的祭祀歌舞发展而来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贝德文化也是如此。
最早的时候,欧贝德人只在他们住的房子旁边建了一个专门的祭祀室。随着文化的发展,宗教元素的比重大大增加。在原有祭祀室的基础上,欧贝德人在两侧增加了一个侧厅,将祭祀室变成了神殿。
庙宇的作用不仅仅是祭祀神灵,它还具有集中劳动成果并重新分配的作用,庙宇也标志着祭祀这一职业的正式出现。就欧贝德文明的遗迹而言,庙宇的位置在近千年内没有改变,这说明欧贝德文明中,宗教地位十分稳定。此后,城邦文明也以庙宇为中心,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大量人群的城市。
欧贝德时期的住房采用多种格局,凸显了每个家庭的独立性。欧贝德文化在北部哈拉夫地区传播后取代了当地的单间格局,说明社会成员逐渐分化。虽然劳动和水果分配仍然集中在劳动和享受上,但个人意识逐渐凸显。
二、从墓葬看欧贝德文明
早期社会各阶层水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上,还体现在墓葬上。古代人特别注重墓葬的规格,大多数欧贝德墓葬采用仰身直肢的方式。与随葬品数量相比,7件以上的随葬品只占6%左右。这个阶层的墓葬者社会地位很高,用的棺材都是泥砖做的。
二级欧贝德人随葬品1-6件,大部分有棺材,但也有近五分之一没有棺材。三级欧贝德墓没有发现随葬品,大约有一半没有棺材。极少数墓葬是屈肢葬,也是无棺材,说明这个阶层的人社会地位极低,很有可能是奴隶陪葬墓主。
欧贝德文明传播的证据之一是其他地方的墓葬形式。比如两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地区,早期的墓葬用品、随葬用品的数量、入藏的肢体形式都与南方的欧贝德文明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融入欧贝德文化后,泥棺逐渐出现并越来越多。
然而,其他地区的文明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他们大多将欧贝德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哈拉夫的泥棺仍然采用哈拉夫流行的侧身屈肢形式。
从墓葬风格来看,欧贝德文明墓葬并不复杂,而是简单的泥棺或者根本没有棺材埋葬。随葬品数量不多,但个人家庭的地位还是可以从墓葬中看出来的。
欧贝德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纵观欧贝德文明的发展和与邻近文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欧贝德文明在生产技术上超过了其他文明。比如在技术上,欧贝德文明烧制的陶器比北方的哈拉夫文明耐用得多,使用的温度也更高。
1.欧贝德社会的发展
在原始文明中,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上。欧贝德文明从最早的狩猎收集逐渐向农业过渡,其中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欧贝德人掌握了人工灌溉技术,先进的灌溉技术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收获。
农具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欧贝德人使用的农具已经从早期的复合镰刀转变为陶制镰刀。陶制镰刀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类似于中国早期的陶刀。相对锋利的刀具大大提高了欧贝德人的劳动效率。在欧贝德遗迹中被大量发现,说明当时可以批量生产陶制镰刀,这无疑证明了欧贝德社会农业水平相对发达。
欧贝德早期社会一般只有一个单独的祭祀室,后期开始出现真正的寺庙。这说明欧贝德在社会宗教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早期社会宗教的权力也很高。寺庙不仅负责劳动果实的再分配,还拥有固定的资产。僧侣等祭司职业逐渐脱离普通阶层,普通人不再有权直接向神祈祷。祭司成了人们与神灵交流的桥梁。
这就导致祭司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普通人。寺庙不仅是祭祀神灵的地方,也是祭司生活的地方。寺庙里有固定的祭祀器皿,如香炉和陶壶。寺庙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宗教社会过渡的有力证据。原始社会开始瓦解,社会水平开始出现。
2.欧贝德文明的传播
欧贝德文明主要在两河流域南部发展,与两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文明没有太大的交汇点。两种文明各有特色。随着时间的发展,欧贝德文明在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上逐渐超越了周边文明,北部的哈拉夫文化受到欧贝德文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欧贝德文化。>
从哈拉夫遗迹中的陶器、建筑和墓葬方式可以看出,随着不同文明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迁移和同化越来越普遍。欧贝德文明第三期后,北方大规模影响了哈拉夫文化,形成了带有哈拉夫文化色彩的变体欧贝德文化。
不仅在哈拉夫地区,在地中海沿岸沙姆拉角地区的遗迹中也发现了典型的欧贝德陶器,还发现了大量的仿制品。这说明欧贝德文明的传播非常广泛。虽然由于时间太长,无法验证欧贝德人是如何过去的,但许多出土文物表明欧贝德居民或欧贝德文化已经影响了这个地方。
3.欧贝德文明实现了两河流域文明的统一
欧贝德文明对周边地区影响广泛,但其他地方文明对欧贝德文化的吸收并不完全接受。周边地区大多保留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比如墓葬习俗和宗教用具,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
但在灌溉技术、生产技术、陶瓷制造技术等方面,对欧贝德文化的吸收非常大,虽然许多文明在造型上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然而,出土的文物具有非常明显的欧贝德特色,这对研究欧贝德文化的传播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文明从来都不是单一生成的。各种小文明在交流中不断相互借鉴,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地方文明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是文明进化不可或缺的过程。
参考资料:
1.《剑桥古代史》
2.北部欧贝德文化的形成过程
三、两河流域试论文明的兴起